-
-
贾康领读《结构性改革》
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转型发展、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暴发等问题交相叠加,无不考验着我国面对复杂问题的智慧和勇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空前凸显。这本书从基础性、结构性、机制性、制度性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我国供给侧关键矛盾并对症下药。 全书一共七章。第一章详解如何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第二章聚焦去杠杆与金融风险防范;第三章解读新时代下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之路;第四章讲述“数字化”如何重塑经济社会生态;第五章对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开出药方,并预判今后十年房地产行业六大趋势;第六章着眼于国有企业资本运作与地方政府营商环境改善;第七章阐释新局面、新特征下,我国对国际形势与中美关系的应对之道,深入剖析“双循环”新格局。
-
-
何伊凡领读《陈九霖自述》
陈九霖前半生的辉煌,写满了媒体头条。他从企业负资产做起,将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打造成上市公司,净资产增长852倍,市值是原始投资的5022倍,被称为“航油大王”。2004年,公司发生石油衍生品亏损事件,时年44岁的陈九霖,由天堂坠入地狱,经历了人生的苦旅。经过16年沉淀,陈九霖全面公开该事件始末,披露大量未曾对外公布的细节,力求还原真实的中国航油事件。他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过失,指出企业管理中的陷阱。
-
-
钟国兴领读《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也对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哲学上的指导。
-
-
熊焰领读《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
本书通过梳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人类思想及技术演进的历程,进一步讨论了人工智能赋能的网络平台给个人、企业、政府、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将在重塑世界秩序和安全格局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该书反思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人类自我身份认同产生的巨大冲击,以客观的视角提出人类在未来几年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以及解答工具。
-
-
滕泰领读《经济学的意义》
在很多人眼里,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想要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并非易事。姚洋老师在《经济学的意义:写给大家的经济学入门书》中告诉我们,经济学培养的是一种思维逻辑,就是从人性的底层逻辑出发思考社会是如何运作的。它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用更高维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
-
-
杨杜领读《焕新》
1982年,新希望成立。40年间,新希望从养殖起家,发展成拥有从田园到餐桌全产业链的世界500强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2500亿元,2021年饲料产销量世界一。 新希望及其创始人刘永好,到底做对了什么? 这是一家企业的发展历程。在40年屹立不倒的持续发展中,新希望如何选择赛道,如何建立机制,如何紧跟时代,如何变革组织,如何安排传承,又如何面对复杂多元化诱惑、构建适合自己的产业生态?这家企业到底有哪些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刘永好管理与经营智慧的总结,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探索的缩影。 这是一家企业依靠组织变革和机制创新寻找动能的故事。平均年龄30多岁的高管层不仅少见于传统大型企业,更是坚定进行组织变革的决心和成果。近500名合伙人和100多个合伙企业构建了完善的产业链生态。
-
-
闫同柱领读《以奋斗者为本》
华为公司是一个重视继承的公司。“从1996年开始起草《华为公司基本法》,到今天起草《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其目的一是要对自己的管理理念和政策进行系统的整理,温故而知新;二是要摆脱对人的依赖,提高管理体系的继承性。继承是为了更有效的创新。” 书的扉页,是一段任正非的话: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一切工业产品都是人类智慧创造的。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唯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 “把这句话放到《以奋斗者为本》的扉页上,是希望通过这句话告诉中国人,中国的自然资源其实是有限的,靠经营自然资源,中国在世界上没有出路。中国最丰富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中国要靠经营人力资源在世界上获得领先地位。”对于为何选择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以奋斗者为本”作为本书书名,黄卫伟老师如是说。
-
-
梁宁领读《信息简史》
这是为信息第一次写历史,是一部媲美《时间简史》和《万物简史》的著作。该书对于任何想了解信息时代是如何发展而来,它又将走向何处的读者,都将是一次极富启示的阅读体验。 人与信息遭遇的历史由来已久,而信息的存储、获取、操纵和传递又与人们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时代”里。科普畅销书作家詹姆斯·格雷克从这段厚重的历史中精选出几个关键片段,为读者勾勒出信息,并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看待信息的全新框架,从而让读者意识到信息是定义现代社会的特征,也是读者理解这个时代的关键。
-
-
王梓木领读《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是张维迎教授自1984年以来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不同于主流经济学中的市场均衡假设,作者经济学中的市场是不确定的、变动的,市场决策不是既定约束条件下的求解,而是改变约束条件本身,这就决定了企业家在市场理论中的核心地位。由此,作者讨论了企业家决策的心智模式,分析了企业家的两种主要职能,概述了以企业家为中心的“斯密-熊彼特增长模型”,并以此模型分析了中国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增长。 这不是存在于理论中的经济学,而是真实市场下的经济学。对于如何认识经济学理论、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作者总能给出犀利的论断与直指问题核心的路径。这些立足于理论又回归现实的分析,不仅是写给在市场中做决策的企业家的,也是写给任何一个想要了解真实的市场和经济发展趋势的普通读者的。
-
-
黄卫伟领读《共享机制》
企业的机制就是企业效益和员工利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有了这样的关系就有机制,没有这样的关系就没机制。大量的企业实践证明,企业的机制既关系到企业的活力,也关系到员工的利益,是企业的底层逻辑。小米、万科、海康威视、万华、海天味业、西安光机所等成功实践案例表明,机制问题不是国有企业所独有的,民营企业同样存在。正如华为任正非所言,钱分好了,管理的一大半问题就解决了。而分好钱,就要有好的机制。谁能破解机制的难题,谁能有好的机制,谁就能发展得快、发展得好。 随着高新技术和新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富的创造不仅离不开资本所有者,更离不开经营者和劳动者,尤其是掌握了知识的人力资本。企业机制的意义由此产生了升华,即由过去的激励机制上升到共享机制。共享机制的核心就是承认人力资本是企业的重要资本,它可以解决企业层面的效率和公平难题,从微观层面打造橄榄型收入结构,也让员工更有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激励机制过去更多地被视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手段,而现在应该将激励机制升华为共享机制,把企业当成利益相关者的共享平台,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翁。通过员工持股、科技分红、事业合伙人制度等,在初次分配中实现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利益共享,提高效率、保障公平,形成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为此,本书力求: ·从共享理念、共享经济、共享企业、共享机制和共享型企业家五个方面,构建共享的逻辑体系。 ·从企业的目的、企业家精神、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视角,探讨企业在初次分配中的分配规则、激励机制、共享机制与平台。 ·从万华的员工持股和科技分红、华为的“财散人聚”机制、西安光机所的“人才+技术+服务+资本”的“西光模式”、小米的“弹性薪酬制度”、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制度等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内在的规律,供广大企业、科研院所学习和借鉴。
-
-
肖利华领读《产业互联网时代》
产业互联网不是一朵浪花,而是一个时代的洪流。 世界处于脆弱状态,数字新大陆却早已风云变幻。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正大规模崛起,吹响了数字经济战争的号角。 如何才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赢家?在本书中,作者颜艳春提出产业共同体将代替传统电商经济体,成为主导21世纪新经济的力量,它们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世界产业力量,从战略利益共同体一起迈向共生、互赢的命运共同体。单打独斗的旧经济将纷纷瓦解,以“利他”为灵魂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将加速整编和复兴正在失去优势和地盘的旧经济体。
-
-
曹仰锋领读《韧性时代》
这是一本经济发展趋势的书。杰里米·里夫金梳理了从“泰勒主义”到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段时间内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但随之而来的是对于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占有。面对这种不断累积的负外部性,人类社会必然要从“进步时代”全面转向“韧性时代”,必须要在哲学、心智、思维、行动上进行转变,尤其是如何增加韧性以适应一个再野化的地球。